著作/研考文章

Work articles

中古时期符合押印考释(2)

辽金时期两印面兽钮子母式符合押印
 
 
 
辽金时期兽钮子母符合押印图
 
介绍一方辽金时期两印面兽钮子母符合押印,印体两半印相互对合,腹部夹有子印,底部印面呈长方形。

符合,古代谓符信之两半契合。《汉书·文帝纪》“初与郡守为铜虎符”颜师古注引汉应劭曰:“铜虎符第一至第五,国家当发兵遣使者,至郡合符,符合乃听受之。”符合印,是古玺印形制中相对合的一种印式,早期见于战国。中古时期符合类型押印,泛指宋元时期形制相互对合私押印。


押,《辞源》:在文书、字画、契据上署名或画记号,以为凭信。“花押”(押字)见《辞源》:唐太宗令群臣上奏,任用真草,但署名不得草书,后人遂以草名为“花押”,以其形体稍花,故名。又,宋人进呈文书或与人书牍,纸尾不书名,只押字,故谓之“押字”。

元代陶宗仪《南村辍耕录》记载:“周广顺二年(公元952),平章李谷以病臂辞位,诏令刻名印用。”此乃押字用印之始也。

王献唐在《五灯精舍印话》中有:“岳珂古冢盆杆记言,得晋永宁元年(公元301)甓,有匠者姓名,其下有文如押。”

戴山青在《元押印章的鉴藏与分类》中提出:押印起源于商周亚形图徽。亚形除了装饰作用,可能还有凭信之功能。余藏永建五年(公元130)砖,一侧有文,亦似押字。其他汉砖,时有其式,皆不可识,殆又不始于晋。

押、画押,等同签字,是代表个人凭信作用的标记。将“签字画押”的标记刻入印章,以钤印代替了持笔画押,这类专用押印在宋元时期广泛使用,形式多样,这类押印形成了中古时期,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另类别样而独特的典型印式。
 
辽金时期兽钮子母符合押印印蜕图

印文釋读: □、□,这方符合押印内部子印与外部主体底印,并非文字。印文线条卷曲,近似于符号或图形,应该属于中古时期比较特殊一类押印。子印:纵1.0、横0.7,通高1.2;母印:纵2.0、横1.3,通高2.7厘米。长方形印面,质料青铜。两印面均为阴文,底部印作双边栏。
 
 
 
 
 
辽金时期兽钮子母符合押印图


这方辽金时期坐兽钮子母符合押印,印体为左右两半印对合,母印体两侧面均有上下排列的双穿孔,两半印对合后将子印夹藏于母印体腹中。子印为扁平状,印面背部链接有简易造型(有首、尾之分),中间有穿孔。系绳一端由母印体侧面的穿孔穿入,连接子印,再从对应母印体的另一侧半印穿孔穿出,两端系绳汇合后由兽钮头顶夹缝的豁口处引出,这样系绳便将子印、母印(两半印)串连为一体。

古人系印于身,系绳串联将子印夹藏于“腹”中,有趣的是子印的头部在母印胸前夹缝的豁口处伸出,恰似在母印怀抱之中,子印的尾部亦由母印的臀部的夹缝中伸出,有奇思妙想。另子母印体上“双穿孔”设计颇为巧妙,随身系戴时因印体自然下坠,系绳将两半印(包括子印)紧紧“捆绑”为一体,而使用时又能轻松打开。这种“对合”、“子母”双重印式的串连组合与构思设计,古代印工睿智,将一方符合小印制作的如此精彩纷呈。
 
辽金时期兽钮子母符合押印图


此坐兽钮子母符合式押印疑为辽金时遗物,其断代是依形制以及印面作综合推断,在与其后元代符合式押印作比较,对宋元时期符合式押印的发展脉络作分析梳理,我们的结论会逐步清晰。

上世纪九十年代于天津沈阳道地摊拣选,传世熟皮,观察押印兽钮表面依稀可见印工打磨痕迹,虽然经历近千年岁月,子母两印永没分离。同类坐兽钮符合押印遗存,今日所见多数为元代的,半印居多,另一半印已淹没在浩瀚的岁月中……元代此类符合押印常见有汉文字或八思巴字。

宋元时期符合式押印,常规为一至两个印面,也见有三个或四个印面的(侧面也刻有文字),前文介绍《中古时期符合押印考释(1)》,余拙藏为六个印面,所见唯一。中古时期符合押印遗存数量有限,然完整原套,一印难求。

庆堂藏印笔记,2008年书稿,今有删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