著作/研考文章

Work articles

西汉穿带三面印孤品考

  七八年前我在徐州巧遇此印,当时心里就明了这是一件宝贝,将其收入,但没有想到却是如此珍贵,引发了当代印学权威人士的关注。
  汉代流传有穿带印,形制扁方,常规为两个印面。此印形制如此:在印体穿孔的侧面还铸造有一个小印面,形成较为稀少的三面穿带印(图1)。据目前资料介绍,三面穿带印实物,国馆中仅存有几方。而此印更为珍贵的是印面文字中“段宣”(姓名)后面见有“私譣”二字,这种称谓于汉代私印中首次发现,其史学意义、研考价值都非同凡响,填补了印学发展史之空缺。
西汉穿带三面印孤品考-孙家潭西汉穿带三面印孤品考
西汉穿带三面印孤品考西汉穿带三面印孤品考

  此印面纵、横2.1厘米、厚0.7厘米。两面印文分别为“段宣私譣”“段长孙”,印文朱白文相参,在印体侧面还夹有白文小印“段宣”,共计三个印面。细观此印文字排列缜密,制作规整。
  在叶其峰先生编著的《古玺印与古玺印鉴定》书中,笔者查阅“历代私印印文标准品目录”一节,汉代私印自铭称谓见有:“×××信”“×××印”“ ××之印”“ ××私印”“ ××印信”“ ××信印”共计六种。在其他谱录中笔者还注意到汉私印中极个别的有“×××记”和“ ×××章”。以上介绍的八种,囊括了汉代私印称谓的全部。而笔者介绍的这方藏品印文中是“私譣”,这样的称谓在汉印中我是第一次见到。为此,本人撰写小文《我问段宣何谓‘譣’?》,发表在2008年10月8日的《书法导报》。笔者在小文中指出:《说文》譣:“问也。从言,僉声。”问:《段注》:“譣训问,谓按问,与试验、应验意近。”这样看来“譣”与“验”或“验证”意相近,而“验”应是其后续发展。再作联想“譣”是否通“檢”,《说文》檢:“书署也。从木,僉声。”文意是封书题签,有封檢的含义。而“譣”于古文献中如何使用,在私印中出现尚属首见,有待深入。显然,我撰写小文是想求助专家或知晓者的解惑。
  没承想,小文发表后引起故宫博物院研究员、古玺印专家叶其峰先生关注,他打来电话询问相关情况,其后于2009年6月17日,在《书法导报》发表专文《试释‘段宣私譣’》,在文章中叶先生列举文献史料佐证,指出:“古譣与检通,《汉书·食货志下》‘考检厥实’之检读譣(验)可证。检,有多种含义,其中之一就是封缄。”文章中还认为“今见的封泥,是古人在置物容器或包裹绳结处加封的实物。封泥钤盖的均是官印或姓名印,未见署检的印章。正因此,‘段宣私譣’倍觉珍贵。署譣(检)的汉印至今仍是孤例,或可说明当时封缄印还处于萌芽状态,尚缺乏生存发展的空间。隋唐以后,我国印制出现了根本的改变,钤印再也不用软泥而用纸和印色,钤印变得简单而明了,于是在私印中派生出一些新的印种,诸如书简印、鉴藏印等,封缄物函,其意义在于加密防伪,贴一封纸,再加一封印,其效果与钤盖官印或姓名印的泥封完全一致,于是封缄印也就随之流行开来。传世的封缄印,多属宋辽金元时期,印文刻‘封’‘封记’……过去,古印界对封缄印的源头是不清楚的,‘段宣私譣’的发现,这一问题也就解决了。汉印署‘譣’,后世印署‘封’,‘譣’(检)、‘封’义同,南北朝隋唐史书中,‘封检’已是封缄的专用词语。”文章的最后指出:“‘段宣私譣’为段宣施检专用印,即段宣私人的封缄印。”
  2009年12月,我个人藏品集《大风堂古印举·孙家潭藏古玺印杂记》由西泠印社出版发行,“段宣私譣”印与叶其峰先生的文章均收录书中。受叶其峰先生之托,将此书寄给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古玺印专家王人聪先生。时隔两年之后,2011年11月,我赴杭州参加“第三届孤山证印·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”,在此次研讨会的《论文集》中,我意外地见到王人聪先生撰写的文章《大风堂藏‘段宣私譣’印考释》。现将王人聪先生文章摘录于此。
  文章中说道:“‘段宣私譣’印,除了作为穿带三面印的特点较为罕见而显得珍贵之外,更重要的是印文中‘私譣’二字的私印称谓,这在传世的汉代私印中是前所未见的孤例,极具学术价值。”那么,“私譣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?王人聪先生引证史料认为:“中国古代的玺印是凭证的信物,《说文·ㄗ部》:‘印,执政者所持信也。’《释名·释书契》:‘印,信也,所以封物为信验也。’蔡邕《独断》:‘玺,印也,信也。’由于玺印是凭证的信物,所以战国及秦汉印中,常见有‘信玺’‘信印’之类的称谓。汉代私印中更有将玺印直接称为‘信’的,如满城汉墓1号墓出土的两方玉印,一方印文刻‘信’字,另一方刻‘私信’二字,这两方印可作为‘私譣’与‘私信’的佐证。汉代私印中,又见有一方‘李生私信’,此印的文例与‘段宣私譣’印相同,更可作为将‘段宣私譣’释为‘段宣私信’的佳证。”文章的最后,王人聪先生特别指出:“这方‘段宣私譣’穿带三面印的学术价值,可归纳为以下几点:1.穿带三面印极为罕见,此印的发现充实了西汉私印在形制方面的内容。2.为古代玺印的称谓,增添了称‘譣’的新例。3.为说明古代玺印的性质是凭信物,在印文上又增加了一个实例。4.为段玉裁关于‘譣’为‘验’的本字说,提供了西汉时期的实物例证,对于训诂学的研究亦有重要意义。由以上四点,已足以说明此印为稀世之珍,弥足珍贵。”
  自汉代以来,出土汉印不计其数,按上面介绍的八种称谓作比较,“××私印”与“××私譣”虽然仅一字之差,但意义非凡,莫怪引发当代学者如此重视,可见这方印的珍稀与宝贵。叶其峰、王人聪两位先生都是古玺印学权威,他们都学著等身,但在学术问题上各持己见,治学严谨。古代玺印流变发展数千年,考证清楚一印一字,有时是经过几代人的研究才逐步梳理清楚。于此向二位学者表示衷心感谢。
  
 此文发表在《天津日报》-满庭芳-印缘
不经允许,不得转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