展厅

The art exhibition hall

作品 / 逃禪
作者 / 孙家潭
浏览: 评论:0
印  文
逃禪
边  款
规  格
材  料
备  注
“逃禅煮石之间”,这是古人的一句名言。明清印人多以此句入印,记得清代篆刻名家吴让之就刻过一方。岁在乙丑春日,兴之所至,余也刊“逃禅煮石”附庸风雅。由此对“禅”、“逃禅”与“逃蝉煮石”有了一些肤浅的认知。 “禅”:本是“禅那”的简称,巴利语的音译,梵语的简称,汉语意译为“思维修”或“静虑”,也有译为“弃恶”或“功德丛林”者。 “逃禅”: (1)逃出禅戒。唐·杜甫《饮中八仙歌》:“苏晋·长斋绣佛前,醉中往往爱逃禪。”仇兆鳌注:“逃禪,犹云逃墨、逃杨,是逃而出,非逃而入。” (2)指遁世而参禅。唐·牟融《题寺壁》诗:“闻道此中堪遁跡,肯容一榻学逃禪。”明·无名氏《四贤记·邂逅》:“端恐路途未稳,学逃禪云外,觅个亲人。” 胡怀琛《送亚子归梨里》诗:“商量偕隐谋非错,检点逃禪事亦难。” 这里所说“逃禅”二字觉得并不难理解。一般说来,古代文人和文士看破红尘,追求清闲淡远的生活方式,往往逃避世俗,从禅定和禅悦中获得人生的大自在和精神上的解脱。所谓“逃禅”者,即是所谓逃名、逃利、逃喧嚣、逃浮华等,追求与世无争的一种境界。而对于“逃禅煮石之间”的“煮石”则不太好理解。明清文人艺事记载中也多见有“煮石”之典故,并且它与“逃禅”联句并举使用,其郑重其事,其中必有道理。 “煮石”: 即煮白石,旧传神仙、方士烧煮白石为粮,后因借为道家修炼的典实。”晋葛洪《神仙传·白石先生》:“﹝白石先生﹞常煮白石为粮,因就白石山居。韦应物有五言绝句《寄全椒山中道士》: 今朝郡斋冷,忽念山中客。 涧底来荆薪,归来煮白石。 欲持一瓢酒,远慰风雨夕。 落叶满空山,何处寻行迹? 这样看来“煮石”,原与传统的道家炼丹有关,是神仙、道家或方士修炼的一种方式。 另外一层意思我以为,“煮石”与明清两代文人赏石、藏石、治印相关联。在元末明初,文人雅士为了抒发情感,自己动手直接参与金石篆刻,先后出现了例如文彭、何振、丁敬以及其后的邓石如、蒋仁、汪关等诸多治印名家,促使了印人群体的形成发展。客观地说,明清两代印人的对于印石、奇石、玉石的爱好与收藏盛况空前。作为印人、藏石者对于印石的养护,把玩,有时还需要自己动手磨光、火烤、上蜡等自行制作佳石。我们知道石料加温的方法有火考与水煮,我们见到明清两代的老青田印石中有灰黑色的,多数是经火烘烤,印石在火烤或水煮后发生变化,使其内在纹理更显神韵。再经过较长时间的摩挲把玩,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,印石表面形成了熟旧的包浆,这些都是文人与佳石之间的情感交流。从上梳理,有关文人参与的刊石、养石、藏石、爱石的过程,可能既所谓“煮石”了。 因此,“逃禅”与“煮石”并举连句,便成为了明清文人雅士精神从尚的理念。 由于创作“逃禪”、“逃禅煮石”这两方印作,引发了 对“逃 禅”的认识过程。今以殳书笔意参弯笔协调,强调了篆法变化,留心了印文与边框的粘连,凸显了印章的个性化,继承传统,法为我用。意在交流学习提高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