著作/研考文章

Work articles

宋(辽金)元时期“谨封”押印一组


宋(辽金)元时期“谨封”押印一组-孙家潭
图1
宋(辽金)元时期“谨封”押印一组-孙家潭
图1-1
宋(辽金)元时期“谨封”押印一组-孙家潭
图2
宋(辽金)元时期“谨封”押印一组-孙家潭
图2-1
宋(辽金)元时期“谨封”押印一组-孙家潭
图3
宋(辽金)元时期“谨封”押印一组-孙家潭
图3-1
宋(辽金)元时期“谨封”押印一组-孙家潭
图4
宋(辽金)元时期“谨封”押印一组-孙家潭
图4-1
 “谨封”一类用印,出现在古玺印发展的中古时期,以宋(辽金)元时代遗存的押印中最为多见,属于一种专用印,其归属于“封缄印”范畴。为了便于观赏与比较,这里按时代先后选列四方押印作介绍。这类印遗存数量多,形制、款式繁杂,为了便于类比,现仅以“谨封”二字印作一个专题,将不同形制、不同书体的同文印展示出来,不难看出其混杂与多样性。
  谨封。图1为实物照片,图1-1为印蜕。纵3.0厘米,横2.9厘米,通高2.1厘米。方形印面,为北宋早期“古篆”体押印,文字结构与宋代同时期的“叠篆”体差别较大。印纽扁方,从正面观察,上部略宽,根部稍窄,这种微妙变化,在传世宋印中较为典型。印表通体古锈皮。
  堇(谨)圭(封)。图2为实物照片,图2-1为印蜕。纵3.0厘米,横1.4厘米,通高2.0厘米。长方形印面。书体叠篆,“谨”从“堇”;“封”从“圭”。上下两字以中间竖笔画贯通,印文结构以中轴线形成左右对称。此印印台较高,字腔深。依形制、印文特征推断,时代宋辽。印体表面不见锈蚀,属于西北沙土坑特点。
  谨封。图3为实物照片,图3-1为印蜕。直径3.8厘米,通高0.9厘米。圆形印面,钮损,印台厚重。书体叠篆,笔画折叠繁缛,其特征为典型辽金时代印风,印文篆体随圆形印面作调整。印面文字锈蚀较重,清理后基本恢复原状。
  最后再介绍一方元代八思巴字“谨封”印。有关八思巴字入印,前文元代官印中已作介绍。图4为实物照片,图4-1为印蜕。纵2.0厘米,横1.9厘米,通高2.0厘米。印蜕右面八思巴字,见《蒙古字韵校本》82页第五字头下对读汉字有“谨”,左面一字见28页,第八行第一字头下对读汉字见有“封”字,据此释读为“谨封”,此印为双边栏。
  “谨封”,见《宋书·范一晔传》:“于是悉檄书,选事及同恶人名、手墨翰迹,谨封上呈,凶悖之甚,古人罕此。”宋(辽金)元时代“谨封”印遗存数量多,说明民间使用广泛。
  这组“谨封”押印均为朱文印,印纽扁平,质料青铜。此类押印是我藏品中的一个专题,多年来看到同类文字印就将其收入(包括八思巴字印),不知不觉中积累了几十方。本文介绍的图1印文为北宋时期古篆体,印文难于识读。图2“堇圭”为省文类型,印文中省略了“言”“寸”偏旁。这类印一开始不能辨识,随着藏品的不断增加,不同类型篆书体的同类押印的汇集,开阔了眼界,所谓见多识广,遇到这类押印基本都能解读。
  以上选列四方押印,1为宋代,2、3为辽金,4为元代(八思巴字)。这组押印其形制、印文篆构各有变化,可谓一印一式样。在对藏品的收藏研究过程中,对其形制、印文特征,基本掌握了宋、辽、金、元各时代的划分,收藏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。专题集藏“谨封”印一组,以实物印作支持,使我们看到它的不同时代与不同面目。中古时代的“封缄印”中还见有“封”“印封”“封记”“封的”“封奉”“谨封记”“合同封”等多种,也都属于“封缄印”范畴。元代以后至明清“谨封”印演变为“护封”印,本文未作介绍。宋(辽金)元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“封缄印”的广泛流传与使用,形成了庞大的“封缄印”体系。
  自战国、秦汉以来,古代印章大体分为官印与私印,而私印中又包含有姓名印、吉语印(闲文印)两大类。宋元以降,不同属性的专用印细化,又衍生出郡望印(地名印)、商号印(堂号印),专用印范畴中见有:封缄印、书简印、合同印等多种类型,还见有不同文字种类(民族文字)混合押印。
  以上宋(辽金)元时代同文“谨封”印一组作介绍,有助于我们对“封缄印”概念的了解。


此文发表在《天津日报》-满庭芳-印缘
未经允许,不得转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