著作/研考文章

Work articles

南宋道释家瓷印一组


图1

图2

图3

图4
 
  本文介绍的是相关道教与佛教使用的一组瓷印。瓷印,常规是以黏土、细沙、石英等为原料,搅和后制成印坯并篆刻印文经烧结而成。资料中也见有另外一种制作方法,所谓“模压”,即事先用刻制好的印模按压在泥坯上,阴干后再经烧制成型。目前我们见到博物馆中藏品或民间流传的瓷印,两种制作方法都有,多为宋代或宋代以后,下面介绍一组藏品。
  “道经师宝”。图1为实物照片,图2为印面,图3为印蜕。纵4.3厘米,横4.2厘米,通高2.2厘米。方形印面,条形钮,印面边角多处磕碰。阳文四字等分印面,叠篆,字口深,作平底,印背施青白釉。印文中“道经师”为道教三宝,又称作三归戒或三皈。《古注》:“三宝者,谓道经师也。能养生,教善行,为人范,是名法师也。”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,奉老子为道主。此印文字观察不见刀刻痕迹,印文字口圆顿,拟为“模压”制作法。
 
  “佛法僧宝”。此印印纽制作工艺与上面一印基本相同,于此只介绍印蜕,见图4。纵4.4厘米,横4.5厘米,通高2.0厘米。方形印面,条形钮。印文四字等分印面,叠篆,印文刻制,字口成尖底作“v”字形。印文中见有“佛法僧”,此为释家三宝,佛陀是佛宝,佛所说的法是法宝,佛弟子随其教法而修业是僧宝。文献记载释家随从乔陈如等五人始皈依佛门,出家为弟子,从那时起便开始具足了佛、法、僧三宝。佛教是东汉时期由印度传入我国并广泛流传开来。
 
  两瓷印时代南宋,印文叠篆、形制、印纽基本相同。从印文内容、制作工艺特点观察,应为中原地区道、释家用印。从印面文字结构观察,“道经师宝”印字形结构变化大,其叠篆线条表现方式不但有左右方向横向回转,也还见有上下方向折返的,篆构繁复而缜密。而“佛法僧宝”同为叠篆,但显得简单了许多。显然,印文的繁简与瓷印的制作工艺紧密相关,前者为“模压”,后者为“刻制”,在制作过程中“模压”相对便捷,而且还可以重复制作。此两瓷印印纽均为条状,印纽与印背是利用釉料黏合经烧制形成一体,所谓“釉接法”,这种工艺在宋瓷制作中颇为典型。
 
  有关瓷印实物曾见上海博物馆所藏“柯山野叟”,杭州攸斋也见藏有多方瓷印并结集出版。澳门特别行政区民政总署文化康体部制作《方寸乾坤·珍秦斋藏历代玺印珍品》收录瓷印两方,其中一方“佛法僧宝”与余介绍图4印例相仿。这两方道、释家用印不称“印”而称“宝”,据传武则天厌“玺”音,曾将象征唐朝皇权的“受命及神玺等八玺,文并瑑为宝”。由此“宝”也成了古代玺印称谓的一种代名词。
 
  中古时期道家用印余藏有“北极驱邪院”“都天大法师”“正一保命之印”,而佛家用印有“佛法僧三宝印”“佛法僧印”等,这些印绝大多数为青铜质地。而瓷印因其制作简便,质地坚硬、美观、耐久,而被选作印材使用。
 
 此文发表在《天津日报》-满庭芳-印缘
未经允许,不得转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