著作/研考文章

Work articles

金元时代无边栏“所”字官押


图1

金元时代无边栏“所”字官押
图2


图3
 

  押,是一种独特的印章形式,在古代玺印流变过程中出现在中古时期。它既不同于秦汉时期的玉印、铜印和封泥,又不同于明清以来的文人流派印,其主要区别在于入印文字的不同。秦汉和明清时期入印文字主要是篆书,而自中古宋代以来,包括辽金元时期,除了篆书印之外,还出现了大量楷书印的使用。“押”的本意是指在契约上签名或画记号,所谓“签字画押”,将这种签字形式刻入印章称之为押印。通俗地说押印有官私之分,官府使用则称之为官押,民间使用则为私押。

  所。图1为实物照片,图2为印蜕。印面纵3.7厘米,横3.0厘米,通高4.0厘米。印面呈四边不规则形,印文单字楷书体,印面无边栏。印背有扁方形钮,钮顶上凿刻“上”,质料青铜。对此印整体观察,尤其是对印面边缘观察,并非残断,属于原始铸造形态,而且印体表面锈色统一。印面、印钮以及印文系一次铸造成型,应该属于一方形体硕大的无边栏单字楷书体押印。

  辽金元时期遗存押印数量可观,通常所见押印印面较薄,印钮矮小,印钮侧面有穿孔。印文作篆书或楷书,常规是一至二字,也见有单字押印,而且印面均有边栏,这一类押印属于民间私人使用。图1这枚押印形体硕大,从形制、印钮、印文等特征作比较,明显不同于上述民间私用押印特征。其印面厚度1.2厘米,通高4.0厘米。印钮高大,呈扁方形,钮顶凿刻有“上”,这些特征与同时代官印特征吻合。此押印印文单字楷书“所”,印面无边栏。查阅国馆藏品与相关资料,均未见有同类印。笔者对中古押印的观察分析,认为此押印应为辽金时期某官府或处所使用,属于一种省文类型的单字官押。

  所,有几层含义。“所”字作为印章使用,显然归结于“机关或其他办事的地方的名称”最为贴切。

  所,在金元时代官印中的使用情况。《金代官印集》一书收录有关“所”字官印,见有“管勾所记”“行军万户所印”“都统所印”“都提控所之印”“总押所印”“副统所印”等多种,大约有六十余方,其中“提控所印”同文印达二十余方,可见相关“所”字官印数量之多。又《吉林出土古代官印》,书中除金代“所”字官印之外,还见有元代“左阿速卫千户所印”。《中国历史大辞典》,见有“义兵万户所”“义兵千户所”词条。由此证实在金代有多种与“所”字相关的官署机构,到了元代“所”字类官署印仍延续使用。

  宋(辽金)元时期,私押印中出现有大量汉文单字押印“记”,如图3为故宫博物院所藏。元代出现了与汉字对读的八思巴字单字“记”押印,这类押印遗存数量之多,说明使用之广,印文既不属于姓氏,也不属于某种专指……究其原委,笔者认为这类“记”字押印具有广泛的兼用功能与替代作用。“记”单字押印的出现应是一种省略文字押印类型,是宋(辽金)元时期所出现并形成了典型的单字押印形式。考察一下有关“记”字入印,据资料介绍在汉代私印中即出现“×××记”,笔者所藏晋代“徐楀”六面私印(属于汉印系统),其中一个印面即为“白记”,到了唐宋时期有关“记”字官私印使用更为广泛,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印“通远军防城库铜朱记”、辽代官印“安州陵锦院记”等,同时期遗存官印还见有多种“朱记”或“记”字类型官印。这些与“记”字相关官印的出现,说明在唐宋时期“记”字已成为官私印中的一种新的称谓。从馆藏实物与民间遗存可证实,单字“记”字押印在实践中更具有简明、便捷、替代多种功能、多种场合上的实用性。

  有关古代玺印印文的省略,早在西汉时期即已出现。《秦西汉印章研究》书中“二、秦西汉官印省略类型:这一时期省略的内容主要是地名、官名,还有少量的人名”。书中举例有:元士省作“士”、司直省作“直”、少府省作“府”等。在汉代,地名官印常规是省略掉前面的字,保留的是后面一字。

  以上罗列,以唐宋时期出现“记”字官私印的实用,与蜕变而产生出单字“记”押印过程,结合金代遗存繁杂的与“所”字相关官印的列举,由“记”字押印联想推断单字“所”字官押的出现。在汉代即已出现官印的省文现象,后朝金代诸多与“×××所”字类型相关用印,试想省略掉前面的机构名称,只保留后面单字“所”,它具有一印替代多印的兼用功能。图1这枚押印形制、尺寸、因纽上凿刻有“上”,这些因素都形同官印特征,依此也否定了所谓民间姓氏押印。史料记载,金代后期各个地方行部以及各路、府、州等地方行政机构都自行铸造颁发官印,局面混乱。推断此“所”字官押,应在金代后期官印铸造混乱情况下而产生。

  “所”字官押首次发现,收集于内蒙古赤峰地区。对它的研考只是笔者的逻辑推断,希望得到新发现或相关新资料的支持。

此文发表在《天津日报》-满庭芳-印缘
未经允许,不得转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