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□中县印”。图1为实物照片,图2为印面。此官印形制、印文等特征为典型唐代官印,因印面锈蚀残损无法钤印。印面纵5.4厘米,横5.3厘米,通高4.0厘米,质料青铜。此印从印面尺寸、高度与秦汉南北朝时期印作比较,印面大了许多,而且印钮呈长环形,钮顶为圆弧状。阳文四字等分印面,小篆书体,字腔极深,窄边。印面印文笔画与边栏锈蚀严重,个别处见有缺损。余在《大风堂古印举·孙家潭藏古玺印杂记》书中关于此印的释读为“关中县印”。古有“关中”地名,指陕西渭河流域一带,“关中县”查阅《中国古代历史地图集》未见记载。有关此印日前又见学者释作“阆中县印”,阆中县在阆州。《旧志》:隋为阆内;《新志》:武德元年(公元618年)更名“阆中”,即今四川阆中市。有关此印是“关中”还是“阆中”难以确定,因为“门”字结构内笔画残缺而无法确定。回忆早年,此印由河南郑州一藏友转来,不知其流传踪迹,而民间收藏是以手手相递,确切出处无法确定而终成憾事。观察此印印钮、印文特征皆属唐代官印形制,印表通体松绿锈色并残损而更显其沧桑。
隋唐五代时期,是我国官印制度发展的变革时期,其形态完全改观,官印名称、使用方法都有所改变。官印大体可分为皇帝使用的御印、百官使用的官署印等。其特点是官印的形体、印面尺寸明显增大,印钮钮顶半圆形为唐代官印特征,印面边长常规在5厘米以上,印文改用朱文,字口极深,官印称“印”而不称“章”,而且官署印普遍出现,一般多为低级地方行政机构名称。
纵观隋唐以来官印的发展,于此强调两点:其一,印章印文普遍改制,由白文转变为朱文;其二,印面边长明显增大。究其原委,官印的使用、发展与纸张的普遍使用相关。以前我们常说印章有“朱白文”之分。所谓“朱文”,即指印文为“凸”字,抑押出来为“红色”;而“白文”反之,印文为“凹”字,抑押出来是“白色”。我们知道两汉、三国、魏晋南北朝,这一时期印章多为“白文”,因为当时“封缄”是用印章抑押在泥丸上,所谓“泥封”(泥模),而泥封看的正是泥丸上的凸字效果。而至隋唐以来官私印都已转换为“朱文”印,是因为随着纸帛的普及与广泛使用,使得玺印的钤盖方式也出现重大转变,可谓简牍废止,泥封弃用。印章由原来抑押在泥丸上而转变成蘸以朱砂或墨色而钤盖在纸帛上,而纸帛上的朱文印痕与超大的印面的视觉效果,显然更为清晰。从上分析,是因为纸帛的流行使用,导致了朱文印的大量出现,南北朝至隋唐以来,玺印发展由“白文”转换为“朱文”,印面边长增大,这一形制变化折射出玺印流变过程中的一个历史节点与时段。
古玺印研考,所谓纵向,即着眼其历史朝代承上启下的流变规律,还要结合横向,即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做综合分析,其结论更准确。
此文发表在《天津日报》-满庭芳-印缘
不经允许,不得转载!
不经允许,不得转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