著作/研考文章

Work articles

唐至五代蟠条官印经典“陇西郡记”



图一




图二



图三


  “陇西郡记”,图1为实物照片,图2为局部放大照片(为了便于观察细部),图3为印蜕。纵4.5厘米,横4.4厘米,通高4.4厘米。方形印面,扁状钮,钮顶作弧形并凿刻有“上”字,印台厚实,质料青铜。阳文四字等分印面,字口深凹如壁立,印文整体布局匀称。

  “陇西”地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。秦昭襄王二十八年(前279)始设陇西郡,郡治狄道(甘肃临洮),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郡级行政区,其地理位置大致位于现在甘肃省南部和东南部。秦统一全国后仍置陇西郡。汉代承秦制,魏文帝元年(220),郡治由狄道迁襄武(甘肃陇西),直至唐乾元元年。其间陇西郡时废时立,但襄武县一直为其郡治所在地。唐乾元元年(758)裁撤陇西郡,襄武县承袭郡名,得陇西县名至今(一说宋代置陇西县)。古陇西郡在历史上共存在了1037年(治所在临洮492年,在陇西545年)。至今,“陇西”作为地域名已存在了两千多年,成为全国仅有的几个典范古地名之一。

  “陇西郡记”此印最大特点是属于唐代出现的“蟠条印”制作工艺。故宫博物院古玺印专家叶其峰先生在《古玺印通论》“隋唐五代官印”中特别提到蟠条印:“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新工艺,但其流行并不广泛,唐官印中最多的还是铸文印。”依笔者对此印的观察,印文是选用薄铜片加工成印文结构并将其固定,然后再浇铸铜水入模,推测融化的铜水与置定的文字在磨具内冷却时一次成型。观察印文局部放大照片,印面文字横竖笔画交接处见有U形豁口,利用豁口相互对插,没有交叉笔画处则以铜条弯曲随字形结构安排。印文中观察到“西”字上部结构水平折叠时横线笔画微作弧线,此为铜片材料在制作时的弹性所致,这种刚劲挺拔的印文效果是盘条工艺所决定的。“蟠条印”出现在唐代,其制作难度大,工艺水平高,与传统的铸印工艺有较大区别。这种新工艺的出现应与唐代盛世经济发展相关,说明当时手工业制作与铸造业发展都达到很高水平。蟠条印与传统官印作比较,在于印面文字字口极深,所钤押出来的印文更为清晰,“印文清晰”则起到更好的防伪杜奸作用。蟠条印流传并不广泛,可能与制作的工艺难度相关,传世下来的蟠条印目前所见较为稀少。

  以上梳理,将“陇西郡记”定为唐末至五代间物。秦陇西郡原为西戎义渠地,因陇山得名,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郡级行政区划。有关其置郡时间与沿革,史学家有不同看法与争议。“陇西郡”在唐代史书中的记载较为模糊,此实物印的发现可补史之阙。

  蟠条印因其字腔深峻,在出土古印中多数锈蚀严重,文字模糊不清,此印文字保存完好,与西北地区沙土坑土质特点相关。有关蟠条印最为精彩的可见浙江省博物馆所藏“金山县印”,此“陇西郡记”可与其比肩。

 此文发表在《天津日报》-满庭芳-印缘
未经允许,不得转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