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传藏有清代如意池端砚,规格:纵13.7宽9.5,高2.3厘米。石料属于端溪坑仔岩,色青灰,质地紧密温润,砚面上端开“如意”池,池边栏卷曲对称,砚堂圆如“满月”。造型古美,精工雕刻,并配有原装硬木匣。
小砚置于案头,空闲时想着刻上文字,我也常以旧砚作新铭。一天走在路边,看见一个电脑图文工作室制作的招牌“图标”,是将汉字拆开,以偏旁部首笔画组合而成,其错落的排列虽不能读出完整的字义,但感觉颇具中国元素与新意。受到这个“图标”的启示,我一连几日脑子里浮现出创意构思。借助这个形式,转换成我刻的砚铭,让它富有更深一层的内涵、玄秘…… 然后画出若个图案,最后选中一个刻铭。
砚铭取圆形,字体选“老宋体”,将四个繁体汉字分解成若干个部首,以减底法刻成凸字(保留下笔画),拓片“图标”中见有“广”、“心”、“ 宀”、“贝”、“土”、“口”、“王”、“缶”、“元”、“习”、“白”等,这当中还有不能表示的其它结构。这组拼合成的汉字“图标”,因结构整体章法需要,有的笔画拉长,有的缩短,但构型基本没有改变。
此砚铭作何解释,需将分解开来的部首组合成文字,这里作者显然是有意将其隐藏起来。其实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中,古人有一种“藏款”法,通俗地说,是作者将落款(姓名、字号),有意隐藏在画作中,难于发现。如宋代著名画家范宽的“溪山行旅图”便是如此,明清两代文人画中也曾见此法。
我们今天传承下来的汉文化,其源远流长。主流的汉民族创造了古老的汉文字,历史上曾有大汉王朝四百年。汉文字有“六书”造字法,又有真、草、隶、篆书体之分,其结构由偏旁部首组合而成,由于部首的相互组合,有的汉字又可衍生出相关字意。譬如“劣”,有低下意。从字面上看是由“少”与“力”作上下结构组合,你比别人少出了力,自然低下了。在“图标“中心,余有意安排了“宀”,其下有“贝”;而“宀”在甲骨文中比作“房子”,“贝”在古代是“货币”。宝《说文》:珍也。形声字,“宀”头下有“玉”,象征房子里有了钱币和美玉,表示家中藏有珍宝,会意。在西周金文里,又加上一个声符“缶”(陶罐,古音与“宝”同),这样就诠释了“宝(寶)”字。而笔者设计此铭为组合释义,将其分解的部首有机的组合起来,便可以破解出其中寓意了。
汉文字常一字有多种写法,新中国建国初期,又有简化字颁行,简繁对照,“庆”可以写成“慶”;“堂”作“坣”;“宝”分别见有“寚”、“寳”、“寶”;而“玩”又可写作“翫”,很有意思,这就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中国汉字。至此,余拙刻“微明”铭已明了,其组合成的是“慶堂寶翫”四字,“庆堂”是我的堂号,而“寶翫”,珍爱玩赏。宋·欧阳修 《归田录》卷下:“﹝宋庠﹞尝手校·郭忠恕 《佩觿》三篇,宝翫之。”此铭结构中见有一个“口”,余在刻制过程中曾有意将其刻成实心,只保留其外型,寓意“缄口”,守口如瓶,想留下一个悬念,又怕同仁不好理解,结果没有守住寂寞……
《道德经》曰:“将欲歙之,必固张之。将欲弱之,必固强之。将欲废之,必固兴之。将欲取之,必固与之。是谓微明。”所谓“微明”,即大道之隐奥,至理之深幽。即深藏不露,却又无处不显现。世事万象,皆有隐有显,有微有明。微《说文》上说有隐的意思。微明也就是隐明,或隐显,或隐彰……这正是老子推崇的“道”。
一方小砚,爱不释手,因刻铭而引发出来一段联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