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端石太史残砚,长22、宽13.2、高7.2公分。石料属于端溪坑仔岩,色青灰温润,右侧立面靠近边缘处老残。丛星,是指砚背留有一组带有“活眼”的立柱,共计十三根,中间一棵断损。端石中有带“鸲鹆眼”,也俗称“八哥眼”,通常大小如同绿豆,淡绿色,中间带有黑赫色圆点的称为“活眼”。砚工在制砚时,发现石质中夹有这类特征的,便将其保留下来,这样在砚台制好后,背面凹槽内,形成了一组参差不齐的圆柱,颇具观赏性。带有这种“活眼”的端石相对稀少,这类砚制作较费工,在端砚市场中价格也相对要高,而流传下来的老砚就更稀少了。
此太史砚作宽边、池深,因高度可观,加之老残,观之反倒感觉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与厚重感,看到的那一刻我就决定将其收下。当时此砚全是污垢灰尘,经清洗后置于案头,我每天都要擦抹几次,砚体表面渐渐地泛出老气的光亮,古香古色,或许因为它的残损,好像我对这块砚更格外的偏爱。
此太史砚作宽边、池深,因高度可观,加之老残,观之反倒感觉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与厚重感,看到的那一刻我就决定将其收下。当时此砚全是污垢灰尘,经清洗后置于案头,我每天都要擦抹几次,砚体表面渐渐地泛出老气的光亮,古香古色,或许因为它的残损,好像我对这块砚更格外的偏爱。
这块古砚因为残损与丛星,思考后我特意作“书印”铭。“书”(指文字),我在此砚右侧刻上了八个篆字:“人皆曰损,遇吾则全。”行书落款:“庚寅桃月余禧,得此残砚书铭刊记,沽上(指天津)庆堂主人孙家潭宝玩。”语气中流露出不因为残损而放弃它;“印”(指印章),在此砚左侧篆刻了五方印章,由上至下分别为:“真水园主人宝玩”(堂号)、“端有眼”、“心坚白”、“是一是二”、“我佛无说”,这四方印印文要连续起来理解,大意是:“端砚有‘眼’,人做事心要坚守清白,白纸黑字,是一是二,佛不语。”此砚前端立面刻一印“文德”,文人要有文德;后端右侧刻一印“非叶”,此印为笔者自嘲,则无需解释了。在这组印章中特别要说到的一方印是“我佛无说”,此印长方形作朱文,首字“我”两侧笔画拉长,“佛”作白文肖形,如同端坐在佛龛之中。此印是以“文字”与“肖形”相结合的朱白文相参印。在这个砚台上一共刻了七方印,有椭圆形、正方形、长方形、葫芦形;有朱文印、白文印、还有上面说得肖形、文字混合印,目的是求得一些变化。这方古砚虽然残损,但四个侧面都刻上了铭文。古砚作铭,据说最早的是周武王所传,文曰:“石墨相著而黑,邪心馋言无得白。”意思是白纸落上黑字,跳进黄河也洗不清。这段话是警示后人要实事求是,不能颠倒黑白。人做事,天在看。
上面所作“书印”铭,也是因为此砚残损,砚背有一组“丛星”,铭文是依据此砚特点而有感而发,以铭寄情。古砚有铭相传已久,以印章(篆刻)形式,串联组合,是我的一种尝试。我努力让铭文的含义与古砚更贴切、表象更丰富、观赏性更强。古砚的残缺、边角磕碰、划痕……铭文虽为新刻,但在斑驳的古砚上显得也有了味道。
吾藏吾家砚,吾书吾刻铭。余热爱古砚,并常以旧砚作新铭,算是我与古人合作。